太原用友软件-小型审计部门的十大误区(3)
发布时间:2015-11-09 10:37 浏览次数:次 作者:山西用友软件
误区六:未能建立有效的人际网络
据Kramer称,令他常常感到惊讶的是,小型内审部的成员与公司其它同事以及公司以外其它人士之间的交流和联系都非常匮乏。事实上,无论是在公司内部还是在一些行业团体当中,都总会存在对内部审计师有所裨益的人。
Kramer表示,在他担任内审总监期间,他专门成立了一个公司内部小组。该小组成员包括了公司的助理财务总监以及国际市场部和国内制造部的同事。他们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就彼此当前的工作及相关情况进行交流和讨论。
dyiii的解读:我经常跟同行说,我在某某子公司或某某部又培养了一位“线人”,他们或觉得不可思议或觉得我在开玩笑,其实我并没有开玩笑。内审做到一定程度,能力往往不在专业技术上,而依赖于“审计思路”和“沟通协调能力”上。
有时候,强大的人际网络会给内审人员提供更多的信息,往往私下聊几句,甚至抱怨几句都可能是审计线索。人与人的交流必然是信息的交流,我希望每个内审人都有自己的人际网络。这很重要。
误区七:重复别人已完成的工作
许多小型内审部门并没有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例如鉴证公司和人脉网络。他们也常常错误地认为有些风险不会对小型内审部门构成影响,而事实恰恰相反。
“人们乐于分享经验。”Kramer说,“跟那些曾与你一起参加培训的朋友联系,看看有谁可以帮助你――做事一定要灵活。去年的问题并不一定就是今年的问题。”
dyiii的解读:这点我深有体会,我看过一些(或者是大量)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做法,他们往往陷入了一个角色的“陷阱”,成了“财务二部”“统计部”,能够做出大量统计分析工作却不能利用其去挖掘事情的原因和本来状态。领导层或老板看到的东西,往往是经营部门说一遍,审计再说一遍。
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我也无法准确了解,也许,还是团队负责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思路导致的。
误区八:技术使用不当 Kramer表示,许多小型内审部门创制过多的表格和模板,流程图过于复杂,限制使用互联网,而且未使用战略性的方式管理检索软件。
“技术也有好有坏。”他说,“我听说过许多技术运用反使效率下降的例子。我曾经问过ACL(审计指令语言)的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软件的客户占多大比例,他们给我的回答是不到两成。许多时候,人们使用IDEA(一种数据分析软件)、ACL或其它软件包的方法并不正确。人们习惯了使用现成的模板,这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
dyiii的解读:我只想说说审计技术创造力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和误区一是类似的。
我认为创造力是内审人员的“灵魂”。很多内审人,甚至内审负责人已经习惯安逸的按部就班,甚至一套底稿走天下的工作思路。
有时候我在交流时候说:内审是门艺术,大家都是艺术家。其实,内审创造的很多审计方法和模型都是独特的,甚至只适用于某一家企业。
例如,我曾做过一个商业返利的模型,借助于数据库,可以用于验证商业企业返利核算的中流程问题,效率很高。而很多商业企业的内审人员(如百货业、汽车销售)等却对这个繁杂的审计项目此无从下手,他们并不掌握一些技术,无法实现自己的思路。
我的建议:有了审计思路,要用审计技术去实现,多思考,多鼓励下属的灵感,创造一些模型吧~
据Kramer称,令他常常感到惊讶的是,小型内审部的成员与公司其它同事以及公司以外其它人士之间的交流和联系都非常匮乏。事实上,无论是在公司内部还是在一些行业团体当中,都总会存在对内部审计师有所裨益的人。
Kramer表示,在他担任内审总监期间,他专门成立了一个公司内部小组。该小组成员包括了公司的助理财务总监以及国际市场部和国内制造部的同事。他们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就彼此当前的工作及相关情况进行交流和讨论。
dyiii的解读:我经常跟同行说,我在某某子公司或某某部又培养了一位“线人”,他们或觉得不可思议或觉得我在开玩笑,其实我并没有开玩笑。内审做到一定程度,能力往往不在专业技术上,而依赖于“审计思路”和“沟通协调能力”上。
有时候,强大的人际网络会给内审人员提供更多的信息,往往私下聊几句,甚至抱怨几句都可能是审计线索。人与人的交流必然是信息的交流,我希望每个内审人都有自己的人际网络。这很重要。
误区七:重复别人已完成的工作
许多小型内审部门并没有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例如鉴证公司和人脉网络。他们也常常错误地认为有些风险不会对小型内审部门构成影响,而事实恰恰相反。
“人们乐于分享经验。”Kramer说,“跟那些曾与你一起参加培训的朋友联系,看看有谁可以帮助你――做事一定要灵活。去年的问题并不一定就是今年的问题。”
dyiii的解读:这点我深有体会,我看过一些(或者是大量)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做法,他们往往陷入了一个角色的“陷阱”,成了“财务二部”“统计部”,能够做出大量统计分析工作却不能利用其去挖掘事情的原因和本来状态。领导层或老板看到的东西,往往是经营部门说一遍,审计再说一遍。
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我也无法准确了解,也许,还是团队负责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思路导致的。
误区八:技术使用不当 Kramer表示,许多小型内审部门创制过多的表格和模板,流程图过于复杂,限制使用互联网,而且未使用战略性的方式管理检索软件。
“技术也有好有坏。”他说,“我听说过许多技术运用反使效率下降的例子。我曾经问过ACL(审计指令语言)的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软件的客户占多大比例,他们给我的回答是不到两成。许多时候,人们使用IDEA(一种数据分析软件)、ACL或其它软件包的方法并不正确。人们习惯了使用现成的模板,这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
dyiii的解读:我只想说说审计技术创造力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和误区一是类似的。
我认为创造力是内审人员的“灵魂”。很多内审人,甚至内审负责人已经习惯安逸的按部就班,甚至一套底稿走天下的工作思路。
有时候我在交流时候说:内审是门艺术,大家都是艺术家。其实,内审创造的很多审计方法和模型都是独特的,甚至只适用于某一家企业。
例如,我曾做过一个商业返利的模型,借助于数据库,可以用于验证商业企业返利核算的中流程问题,效率很高。而很多商业企业的内审人员(如百货业、汽车销售)等却对这个繁杂的审计项目此无从下手,他们并不掌握一些技术,无法实现自己的思路。
我的建议:有了审计思路,要用审计技术去实现,多思考,多鼓励下属的灵感,创造一些模型吧~